2018年7月31日 星期二

依戀的形成 "依戀障礙"第一章(p13~p26)

     岡田尊司在第一章的副標題就告訴你:世上三分之一的人屬於不安全依戀;在情侶中,任一方有不安全依戀問題的機率更高達50%。這其實要透漏,如果你是不安全依戀,其實並不特別,這種狀況很多人都有。
     每個人的依戀形式,皆以「與母親的關係」為出發點,並在經年累月的人際互動中,培養成形。所以依戀形式不是"原因",而至是人格發展成形後的"一種分類",研究學者用這種分類來解釋事情,追溯原因,提出改善。到底怎麼開始的?童年我們被怎麼對待,都已經是過去了,人無法追溯改變過去,只能改變現在的自己。透過了解原因,知道自己演變的過程,才有可能改變現在行進的軌跡,進而逐步往安全依戀的形態前進。
     因此談及到"穩定依戀形式",也就是安全型依戀的人,描述的詞幾乎都是帶有正向:相信別人,遇到困難的時候會尋求支持和慰藉,不易沮喪,即便有也能很快回復。這種正向特質,能與他人保持良好關係,自己不致於窘迫,他人不會感到相處時有壓力。這種力量是有渲染性的,能保持自我,也能影響他人。
     最早開始研究依戀行為,是透過觀察小孩開始,擁抱與身體接觸,是孩子獲得安全感的基礎,也是培養依戀的原點。進一步的研究,確認依戀是"有對象"的,也就是能產生"連結"。但這種連結不是完全相對(即a對b有依戀,但b不一定對a有依戀)。人逐漸成熟,依戀對象可能會移轉,或者同時擁有多個依戀對象,也不一定需要透過身體接觸(但能有接觸或者說親密關係,仍是依戀能力非常重要的一個指標)。依戀關係一旦形成,就不容易消失,即便多年不見,甚至天人永隔,依戀的效力依然存在。
     很多雋永的為文學作品,都是依戀關係的描述(不一定是安全依戀)和與依戀對象的延伸,或者是記述沒有辦法與依戀對象連結的痛楚。一般人對於文字沒有那麼強的掌握能力,但多半還是有所感觸的,只是這個影響僅存在心理。岡田尊司的書裡,觀察了很多文學大師,並剖析依戀關係對他們作品的影響。 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把感覺關起來-貓心的文章

之前介紹過,貓心寫了一系列關於依戀/依附理論的文章。 最近這一篇 https://pansci.asia/archives/141028  裡的這一段 然而,如果我們從小到大的經驗讓我們學到,即便怎麼吵都沒有用,只有我自己可以照顧我自己;那麼,我們就會透過壓抑情緒、否認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