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8年7月17日 星期二

為什麼我要寫?

我今年40歲。人生道路走了一半,但卻徬徨了。

半年前,我接觸到岡田尊司的書。從[夫妻這種病]這本書開始看,這是討論伴侶/親子/原生家庭關係,接著看[依戀障礙],我發現自己是逃避型依戀的人。當時,只覺得自己對於愛人的需求與能力比較弱,知道了自己婚姻上的主要問題與癥結。

最近,從她的書櫃上,意外地發現了岡田尊司的另一本書[孤獨的冷漠],這本書的副標題:逃避型依戀障礙的分析與修復。這本書對於逃避型依戀有更詳細的描述與分析,然後在書的後半,作者提出了他的建議。

我看了這本書,大為震驚。因為我一直以為我是很特別的人,我知道我的思考方式和別人不同,我知道我關心的事情和別人不同。我有我獨特的堅持,甚至我有我獨特的"放縱"。"我"在我的文字裡常常出現,表示我很在自豪自己的獨特性。但在這本書的解構之下,原來我不特別,我甚至是心理醫生分析下的某種典型的人。我的行為,我的思考,甚至為什麼是這樣,竟然被別人整理歸納出來。

儘管岡田尊司用了"障礙"這個詞(相對於安全依戀),讓人覺得有點難堪,但我也不否認,我現階段的心裡狀況就是如此,而且也已經對我和我身邊的人造成些(ㄧㄢˊ)許(ㄓㄨㄥˋ)困擾。雖然察覺了,但是要"改變",覺得很難。那種難的感覺,在於我認知到:我想要找到下半節人生的方向,必須從這裡著手調整。

另一方面,看了書讓我察覺,其實有好多和我一樣的人。因為逃避的特質,也造成了不同的人生境遇。儘管我們被定義為不在意和其他人產生關聯,但如果有同伴,能一起鼓勵對方,不見得要走出來,但至少"能被了解"。

所以,我打算一邊帶讀岡田尊司這兩本書[依戀障礙]和[孤獨的冷漠],一邊解析自己。如果看文的你也認同,不妨來個君子之交(淡如水)。
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把感覺關起來-貓心的文章

之前介紹過,貓心寫了一系列關於依戀/依附理論的文章。 最近這一篇 https://pansci.asia/archives/141028  裡的這一段 然而,如果我們從小到大的經驗讓我們學到,即便怎麼吵都沒有用,只有我自己可以照顧我自己;那麼,我們就會透過壓抑情緒、否認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