先來解釋一下基本定義,以下斜線的部份(本部落格其他文章亦同)表示是摘自書本或者網路上的文字。
- 依戀(attachment)也譯作依附,指的是人與人之間締結關係的能力。依戀障礙則是現代人精神問題、親密關係失敗的根源。依戀形式分為「安全型」與「不安全型」兩種,而不安全的依戀形式,可再細分為「焦慮型」、「逃避型」與「混亂型」三種,孩童的發展障礙、成年後的焦慮、疏離、不安與控制欲往往來自不安全的依戀形式。
- 狹義的依戀障礙,指的是無法完整形成「在有所選擇之下,對特定依戀對象的依戀」。換句話說,有這種依戀障礙的人,不是對誰都無法建立依戀,就是反過來對誰都能親密相待。後者乍看之下似乎沒有問題,但只要仔細思考就會發現那其實是很嚴重的障礙。對誰都能形成依戀,就等於無法與特定對象建立依戀,說到底,還是等同於無法依戀任何人。
- 有依戀障礙的人際關係經常游移不定。在人際關係,尤其是戀愛關係中,一旦對誰都採取同樣親密的態度,往往容易造成糾紛或爭執,難以維持雙方的信賴。
- 以包括不安全型依戀形式在內的廣義依戀障礙來看,這種程度雖然比較輕微,但本質上的傾向仍可說是相同的。也就是說,與特定對象之間稱不上擁有穩定的依戀關係。
- 有人可能會因此難以經營親密關係,有人可能會立刻與人建立親密關係,但無法維持長久,很快便冷淡厭倦甚至直接分手。無論是哪一種,共通之處就是無法與特定對象建立彼此信任的關係,戀情也無法維持長久。
- 人與人之間距離的調節基礎,建立在每個人的依戀形式上。擁有不安全型依戀形式的人很難與他人保持適當距離,也很難維持對等關係。
- 逃避型依戀形式的人,為了避免與對方的關係過於親密,人際關係總是流於表面而無法深入。另一方面,焦慮型依戀形式的人則無法拿捏與他人的距離,總會很快將他人拉入私密領域,動不動就和親近的對象墜入愛河或發生肉體關係。
- 至於同時混有逃避型與焦慮型依戀要素的人,在剛開始時會表現得非常生疏,無法與對方坦誠相對,可是,只要稍微提到一點私人話題,就很容易迅速拉近與對方的距離,兀自朝愛情方向發展。
就和其他人類特質一樣,依戀狀態除了上述分類外,也有程度上的不同,也可能對於不同對象有著完全不同的依戀狀態。了解自己的依戀狀態,有助於認識自己的反應,意識到自己對於他人的互動情形。即使認同或不認同,心理上能更踏實一些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