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8年7月24日 星期二

從何開始?

     閱讀[依戀障礙]後,知道自己是屬於逃避型依戀人格,原本只有意識到和伴侶之間的關係,我是如此的無力。之後看了[孤獨的冷漠],我才知道影響的層面竟是如此深遠。
     我開始回想,到底是從何時開始?

  • 我在遊樂區工作的時期,我知道我最適合當幕僚工作,不當業務,不當領導者。
  • 我在美國出差的那段時間,我失去了我交往七年的女友,因為我相信了那個承諾:我好好工作,你努力讀書,之後再一起面對未來。我和她都做到了,但是人生道路就此分別。
  • 退伍後進入職場,我學會如何在記不住對方姓名的狀態下跟對方溝通。
  • 畢業後,正式進入網路時代,我開始有一些"從來都沒見面,不知道名字,只有ID,但能深聊的朋友"。
  • 在大學的時候,我在虛擬網路遊戲世界裡曾有過一段輝煌年代,同時我開始依賴網路通訊軟體,減少了電話的使用。
  • 高二的時候,有心儀的對象,一個月通一次電話,書信往返了幾篇,我覺得這就是愛情了,只是看了部電影,聯手都沒牽,就能心無雜念,從此不再拈花惹草,招蜂引蝶。
  • 外婆去世時,我完全沒有難過的感覺。後來參加的幾次喪禮也一樣。
  • 去台中讀高中,我開始了一個人的生活,我知道天冷了要吃補,天熱了要退火。高一那一年的,我還記得曾告訴同學:只要把自己現在住的當作自己的家,就不會想家了。
  • 當哥哥高中去讀書,也就是我國中的時候,家裡就只剩我和媽媽。國中三年,是我人生中回憶最少的時候,長輩們的期許也只是在於:你好好讀書就好。我甚至沒有和任何國中同學有聯繫了(國小和高中同學還有)。
  • 國小的時候,由於臂力實在不好,但腳力還不錯,我打躲避球的時候幾乎不接球。
  • 讀了一本勵志書[出奇致勝花招百出],「人生總有第三條路」變成我的座右銘。
  • 曾被爸爸抽皮帶打過,害怕再被打,知道要虛應長輩,不可以頂嘴。
  • 邀請同學來家裡開慶生會吃蛋糕,只有一次,之後覺得好麻煩,而且不知道該邀請誰。
     列了很多,有一些在當時還是我很引以為傲的"自覺",發現這麼做,自己就可以省去很多麻煩。更堅信我應該這麼作,這麼去看待事務。結果在40歲的這一年,我才了解這一切一切都只是逃避。我逃避了我的愛人,我的家人,我的朋友,甚至是我自己。

     為什麼媽媽和我的依戀連結會這麼少?因為媽媽總是告訴我,要自己好好照顧自己,我也就這麼做了....自己挖個洞,躲進去,安安穩穩,舒舒服服。當時還很自豪自己是巨蟹座,就像隻寄居蟹一樣。
     總之,我真的很典型。一路過來又更加重了信念。如今意識到了,這其實不好,對自己或身邊的人都是,但我自覺我目前也只能"減少逃避",但要能安全依戀他人,我自己都還覺得遙遠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把感覺關起來-貓心的文章

之前介紹過,貓心寫了一系列關於依戀/依附理論的文章。 最近這一篇 https://pansci.asia/archives/141028  裡的這一段 然而,如果我們從小到大的經驗讓我們學到,即便怎麼吵都沒有用,只有我自己可以照顧我自己;那麼,我們就會透過壓抑情緒、否認...